校园文化

征文展

<返回

廿载征文 苏建国:走进一条水静流深的大河

2018-07-19

十八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到国家会计学院筹备处——清华大学学研大厦报到。那年我四十岁,像一粒水滴,汇入了这条大河。

五周年,十周年,到今天的二十周年,七千多个平凡的日子中,我与它相依为命。隔着二十年的光阴回望过去,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单 位

单位,是很常见的词,除了是计量词以外,在佛教中的另一意思是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床,“长六尺、宽三尺之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之座席”。因为在座床上贴有各人的名单且占一个位置,故称单位。由此看来,单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在我眼里单位就是一条辽阔大大河,滋润着我们这些小水滴。

二000年二月底,我向学院递交了入职申请。三天后,学院就通知面试,面试后立即发出了商调函。3月1日,我一生不会忘记的日子。那天,我到学院筹备处报到。整个调动过程前后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这就是国家会计学院效率!这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也坚定了我来学院的决心。报到之前,我去借调工作的单位——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辞行,领导听说后非常惊讶,因为在寒假院长办公会上已经批准我正式调入,并可以参加单位的福利分房。对于一个已经四十岁,并且已经租房好几年的人来说能不为之动心?可我还是被国家会计学院高效的工作作风所打动。

从此,国家会计学院成了我的单位,成了我安身立命的地方。

有人说一条大河需要涓涓细流,甚至粒粒水滴的汇聚,河流才会奔腾不息、源远流长。但是,一粒水滴如果不汇入滔滔大河,瞬间就干涸了。当初学院因需要有世行贷款工作经验的人,而我更需要学院。

我把这以后二十年的工作,称之为报答。

在学研大厦筹备阶段,特别是世行招标各个阶段,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比如,现在清华同方大厦的地址原来是同方的一大片仓库,学院世行贷款的办公、教学设备,除了电视机以外,全部都存放在那里,堆成山一样。每当到货集中阶段,经常夜里十二点多卸货(十二点前,大货车不让进城),凌晨三点接收完,第二天8点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办公室,没有一点疲惫。

学院筹备一段时间以后教职工队伍开始壮大,当年大学生报到后。我们要把电脑从仓库搬到筹备处使用。仓库距学研楼不远,但隔了一条铁路,那时可没有“货拉拉”,只能征用收废品的三轮车。三轮车载满电脑,我在旁边手扶着电脑,跟着三轮车驶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写字楼,我看起来像个押货的老农民,心里却感觉像个一夜暴富的土豪。

工 程

土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大事,对于一个单位同样也是大事。对于我们会计学院这条大河来讲就是开始了筑河的工程。日理万机的总理亲自选址和现场察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院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能参与到这样重要的工程建设,我倍感荣幸。

筹备处世行项目招标工作告一段落后,我便参加一期工程建设,来到建设工地上班。当年学院北侧与薛大人庄、天竺两个村相邻,其它的方向都是农田,再往南是零星别墅。机场高速杨林出口的马路还很窄小,周边冷冷清清,这是工地外面的景象,但园区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建筑群主体结构都已经封顶,大部分二次结构也已经完成;建筑、水电安装各路人马奔忙不止,有条不紊,整个工地可以说是热火朝天。首先,我们上班的着装和以前大不一样,军大衣、翻毛皮鞋、安全帽是标准配置;说话方式也不一样,在这里“效率和魄力”至为关键。施工例会的争吵让我这个在大学校园里待了十几年的书呆子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会后好像什么事没有发生!后来明白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争取胜利,没有人在乎说话的态度和方式。

对于七万建筑平方,十二栋单体建筑来说,信息建设要求做到数字化、一卡通,网络千兆到教室,百兆到终端。这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因此,做好设备、设施的路由、预留预埋是实现项目目标的重要环节。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也颇费周折,比如,那些UPS电源、电池没有叉车只能人工装卸。各信息点的增加、端口的调整甚至餐厅电视吊挂都需要和设计、总包的各个单位沟通,真是千头万绪,劳心劳力。

二000年十一月,北方已经进入冬季。工程正紧张进行室内装修阶段。但由于当时学院地处偏僻,天然气管道还没有接驳至园区,时任财政部项部长和北京市副市长汪光涛亲自到现场协调,很快就有了解决方案。我猜想在大领导的记忆里也许早把这些事情忘记了,但我们今天在这个特殊时间里不应该忘记,而是应该铭记。

现在回想那段日子,仍历历在目。工程每天都有进展,每天都在变化,虽然辛苦,但非常快乐。当一栋栋设施先进的建筑稳稳立在大地上,心里常常有莫名的感动。后来总理到学院听取梁院长汇报,院长在介绍学院信息系统建设比清华大学要先进时,总理不敢相信。在得到王大中校长的确认他老人家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00一年四月学院的一期建设已全部完成,全体员工从学研大厦搬到了天竺校区。当我爬上楼顶,看着已经建好并启用的校园,感觉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美景;紧凑的整体设计和环境交相辉映,是风景,也记录风景。那段时间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甚至电视剧组、MTV也不放过这么时尚的建筑。《北京青年报》二00一年八月三十日建筑专刊上曾整版刊登了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各建筑的彩色照片和记者报道。报纸上有这样几个醒目大字:“这座建筑真的在北京”!在所刊登的图书馆照片上标注着这样一段话“阳光被无数个正三角编织着,图书馆的玻璃经丝网印处理,用逐渐放大的三角形图案控制光的强弱”。图文并茂的报道,看了以后让人感觉确实有冲击力。这美丽的建筑不仅是建设者智慧和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会计学院从领导到普通职工用行动来实现对总理的承诺。

参加二期工程建设是在立项申请以后,被学院领导“抓壮丁”到基建办。对基建的工作一窍不通的我二话不说,就到岗了。建设工作纷繁复杂,政策和要求也不断变化,虽然是协助领导工作,但仍然压力山大,且没有经验可循。所幸的是,经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基建办、总务部、信息中心的辛勤劳动,占地94430平方米、七栋建筑,共计50437.25平方米的二期工程终于完成了建设任务。二期工程的建设充实、完善了一期工程的各项功能,解决了大中型教室、国际会议、学员公寓、餐厅、师资科研场地等不足的问题。并使新旧建筑互相呼应,层次丰富,形成完美的空间衔接过渡;整个建设合理利用园林、水体、景观、道路等元素组织空间,为实现国际一流的培训机构奠定了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二期工程东侧的天柱东路原来全部是垃圾场,污水横流、蚊蝇飞舞,但天赐良缘,顺义区重点办在学院建设二期工程期间相继启动了天柱东路道路建设,双向六车道、全长3.6公里的市政主干道几乎同时竣工通车。今天的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周边可以说环境更加优美,道路更加通畅。相信随着未来天柱东路东侧的国门商务区的建设,学院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领 导

学院是条大河,那领导就是那深深的水流,主导着这条大河奔流向前。建院二十年,院长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任了。回头一看,多少人和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渗透到了我的情感和人生里,缺了它们生命便不完整。

最初知道梁院长的名字,是在一位师弟的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证书上,印着学术委员会主任梁尤能的签章。当时只觉得梁尤能三个字气势如虹,但感觉距我很远,准确的说应该是高山仰止。

命运就是这么有意思。没想到我调入会计学院后不久,这个名字就常常伴随着我。我到学院从事世行招标工作,合同很多,每份都需要院长亲自签署。写着梁尤能三个字的合同文书,每一份都沉甸甸的,让我不敢掉以轻心。

起初把合同文件送到院长面前请他签署的时候,心里忐忑不安,之前设想院长会问到许多问题,准备了许多解释和说明,以答复院长的询问。结果院长看到合同,无论多忙,都在第一时间签署了。以后也是这样上百万美元的合同,院长都是轻轻翻看,不问一字,就签下了梁尤能三个字。对他的信任,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认真再认真,决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实践证明经我完成的所有合同没有让世行驻北京代表处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二000年十二月底,学院年终大会在顺义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个大会既是总结工作,又是犒劳全体员工一年来的辛勤劳动。那一年各项工作成绩都十分卓著,无论领导还是职工都十分开心,大家沉浸在岁末快乐的时光。但老院长并没有休息,而是利用这个时间在他的房间找我们这些员工谈话和聊天。为了缓解我的紧张还亲自为我泡茶。那情景一直留在我心里。

梁院长对工作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二00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朱总理到会计学院来视察。视察结束后,视察期间的全程录像编辑由我完成。老院长几次亲自到编辑室仔细审听、审看,并且亲自指导剪辑,学院出版的总理录像DVD其实都倾注了他老人家的心血。

梁院长退休后,陈小悦院长接替他主持工作。有一次,财政部在会计学院召开一个国际性重要会议,由会计司筹办,当时的部长助理冯淑萍亲自部署和指挥。会议还特别邀请美国前财政部顾问作报告。根据会议的要求,会场安排在三层多功能厅,同声传译、录音、录像等设备在会议前一天晚上9点全部调试完成。这时,我催促技术支持人员尽快回去休息,以便第二天集中精力为会议服务。晚上10点左右,冯助理检查会场。她认为把主会场移至二层报告厅更好,并要求陈院长现场监督,直至布置完成为止。时间紧、任务急,除了我在现场,其他物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全部回去休息了。由于学院没有宿舍,技术人员住的地方分布在天竺各个地方,电话也打不通。我急得满头大汗,一边联系物业公司领导,一边自己先搬设备。陈院长知道我没有联系上技术人员,但仍然温和地坐在报告厅下面的位置上看着我和其他人员布置会场,没有一句催促。看见他安静温和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下来了。凌晨时刻,系统调试全部完成,第二天会议也非常成功。多年过去了,那个夜晚,陈院长平静温和的表情让我不能忘记。他的镇定自若,让在其身旁工作的人内心笃定,有依靠。

有一次,我的两位大学同学来学院看我。晚上,我请他俩去食堂吃夜宵。这时陈院长忙完了工作,也来到了食堂,看见我们,就招呼我们仨过去跟他一起吃夜宵。我的同学只道这位热情儒雅的男人是教授,所以饭就很放松。饭桌上,陈院长叫我小苏,因为我比他年轻13岁。我就跟他争辩,说梁院长都叫我老苏,你为什么叫小苏?吃完饭,陈院长起身去刷卡买单,我这才告诉我的同学他是我们的一把手院长,同学听了很吃惊!离开餐厅他与“小苏”和“小苏”的同学告别。从那以后,两人遇见,就经常在老苏和小苏之间讨价还价。

2010年4月1日,小悦院长长眠在怀柔公墓的一片松柏下。记得之前他亲口告诉过我,他曾经获得过北京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十项全能冠军。这个热爱奔跑的男人,如今停止了奔跑。

小悦院长后,接任的是来自财政部会计司的高一斌院长,也就是这位院长抓我壮丁参加二期工程建设的。对此我特别感激。有时候在工作特别困难时也非常后悔答应,静下心来想一想,不经过这样的磨练,我怎会有这样的经历?不担当这样的责任,我何以回报我的会计学院?对于基建,我是门外汉,又是理科生,没有经过良好文字训练,在起草公文或做记要时常常露了怯。我那些混乱的、表述不清的文字交到院长手上,经他一改就立即条理清晰、词通意达。高院长不仅文字功夫了得,他对大局把控,也让我赞呔!我相信他也没有经历过工程建设,但长期的机关工作素养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会让他很快抓住工作重点、会对手下提出恰如其分的工作要求,也清楚什么时间需要帮助你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通过录音笔整理会议资料,他打电话让我去他办公室,我拿着录音笔边走边听,到楼下我把机器关了顺手塞在裤子口袋里。我走进院长办公室,他非常客气地从办公桌后走过来,陪我坐在会客的沙发上和我说事。但没有说几句话,我那个塞在裤子口袋里的录音笔怎么突然有了声音。不用说那有多么尴尬。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我竟然傻傻的把它掏出来放在茶几上,并且一句话没有解释。一直到他离开会计学院到财政部任职我也没有解释这个事情。现在想来不免心惊,又十分感动。一个兜里揣着录音笔的下属来跟领导谈话,换了一个人,他会怎么想?可是高院长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一直安详温和,一点惊讶的神情都没有。

现任院长是全国政协委员、我们国家知名的审计专家、博导秦荣生教授。最初认识他是刚到学院上班没几天,那时他还是副院长。一天,财务部老师通知大家领50元现金,并告知秦院长要求每个职工必须给家里的女士买鲜花。因为那天是三八妇女节。当时从清华大学的学研楼到租住的青年公寓不远,下班骑自行车哼上两个曲子就到家。我在家门口过街天桥上买了一大把玫瑰,数一数共15支,每支一元。接下来又犯难了,领导说不许贪污必须全部买花。这50支玫瑰那么大,家里却没有可以放得下的花瓶。犹豫了一下,我决定收起剩下的35元,回单位向领导坦白,回家给爱人汇报。到会计学院的第一个三八妇女节就这样在我们全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秦院长老家在太湖的东侧苏州,我在太湖的西侧宜兴,同喝一湖水,他年龄比我小2岁,无形中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所以,无论是副院长还是今天的一把手,在向他汇报工作、哪怕接受他的批评都没有压力。前提是我要把事情做好,不能掉链子。但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少给他添麻烦。在我眼里认真、勤奋、并且持之以恒是他的标签,大概这是有成就的人所具备的共性。努力、勤奋的结果就是学院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有时在想如果学院再多几个和他这一样的知名教授,距离总理的要求肯定更加接近了。

一个小插曲,记得2007年年终联欢会上,一把年纪的我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个小品,现场哄堂大笑,其中就有拿秦院长开玩笑,但他坐在下面,跟着大家一起开怀大笑,一点没有介意!那场面真让人温暖。

时光如流水。我这个小水滴,承受会计学院这条大河的滋润已经18年了。这期间,一些性急的同事已经先走一步,离开这条大河。我时常会怀念他们的音容笑貌,怀念与他们相处的日子,仿佛他们还在眼前。而后来的年轻人,又不断地涌入这条大河,与你一起奔流向前。

学院成立二十周年了,这条大河源远流长,水静流深。你流经这个国家壮阔豪迈的岁月,映照这个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你记录着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富强,储存着民生大众的幸福和安康。二十年来,你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跟国家和人民息息相关,同源共振。

学院,你是一条河。我庆幸此生成为你的一粒水滴,我的频率合着你的节拍一起跳动。你拍着浪花一路浩阔奔向远方,此去烟波千里,我祝福岁月安详静好,你观照的人世没有阴影,只有云翳;你记录的岁月没有波澜,只有浪花。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祝你生日快乐,水静流深,源远流长!(作者: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总务部苏建国)